• 400-650-0717

中國銀行保險報 | 專家解讀監管工作座談會精神【改革篇】

發布時間:2023-11-15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查看原文

【改革篇】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中國銀行保險報》: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業永恒的主題。本次會議圍繞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提出兩個導向、四個早,您認為這一表述對外傳遞了哪些信号?

宗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重點提出了“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别提到了幾個重要風險,比如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地方債務風險,并對防範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提出了很高要求。這為妥善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一些風險奠定了基礎。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在重視風險處置的同時,一定要高度重視風險防範,這樣成本要低得多。

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是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要首先強調風險必須從很多方面“防下來”,然後再強調把風險“處理掉”,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中國銀行保險報》: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您看來,監管部門應如何更好地統籌發展與安全?

和晉予:要進一步強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監管要求。一是要提高監管對風險的預判能力,特别是在出台一些政策之初,就要從系統運行的角度來預判是否會産生風險,以及風險影響的規模和程度。二是要提高監管對風險化解的精準性要求,對于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風險、不同因素形成的項目風險,要在穿透式監管的基礎上,對風險的資金端和資産端識别到底,分類施策,避免“一刀切”。

要加強金融監管部門與其他監管部門的協同,特别是在部分風險處置化解過程中,不同部門的政策要求可能會不一緻,這就需要金融監管部門發揮協同作用,提高風險化解質效。

《中國銀行保險報》:基于當前的經濟環境和金融行業情況,您認為當前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任務與此前相比有哪些變化?

婁飛鵬:首先,我國加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增強發展的安全性,以金融安全增強經濟安全、國家安全,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從當前經濟金融發展情況看,我國經濟金融領域在總體保持安全穩健發展的同時,也潛藏着金融風險,并且在房地産、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領域表現得較為突出。近年來,監管部門在對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進行妥善處置積累經驗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再次,金融風險防範和化解壓力更大,金融風險說到底是債務風險,目前我國杠杆率總體水平較高,債務風險化解壓力本身較大。盡管我國在風險化解方面有較多政策工具,但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本身不利于債務風險化解。

最後,目前金融風險隐蔽性更強、鍊式傳導特點更突出,不同領域金融風險更易于形成同頻共振,導緻風險苗頭演變為風險事件,風險事件發生後快速傳播擴散,破壞力更大,更需要通過精準研判将金融風險扼殺在搖籃中。

郭金龍:近年來,我國在逐步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回顧2017年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當時便提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将“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到很高的高度上,而金融領域要統籌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今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監管方面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以往的監管可能還有一些盲區和空白,需要去補短闆。同時在金融活動中還存在一些非法金融活動,需要嚴厲打擊。

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除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這個一般性特點之外,還突出了對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要求,一是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二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我國金融業務和金融體系要服務于高質量發展、服務于國家戰略,聚焦人民關切,建設金融強國。未來,這些工作可能就是金融監管的重點。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還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這是在黨的全面領導下發力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強國,也是全面加強監管下的金融強國。同時,政治性、人民性的要求會貫穿未來金融監管工作的方方面面。

從金融機構及其具體業務來說,每一項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要具體落實在這些要求上。

《中國銀行保險報》: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其中一項重要内容是“促進金融與房地産良性循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健全房地産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産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就上述部署而言,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分别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婁飛鵬:房地産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行業,房價也是研判金融周期的重要指标,促進金融與房地産良性循環是保障金融安全、增進經濟安全的重要内容。圍繞“三大工程”建設,金融監管一方面要通過監管引導資金合理有序流向“三大工程”建設領域,豐富其資金來源;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防止資金無序過度流入導緻杠杆率快速提升,積累風險;金融監管在做好監管引導的同時,要更多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讓市場、機構自主選擇。

邢成:首先,房地産金融在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監管工作座談會中得到了全新的定位與空前的重視。這一變化,不僅是對房地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重要性的肯定,也是對整個金融行業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戰。實現金融和房地産的良性循環和相互促進,已成為當前經濟形勢下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要鼓勵和支持房地産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推動房地産金融的多元化和專業化。

其次,對于監管部門來說,如何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是當前監管工作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強調,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合理融資需求。這一要求不僅體現了監管部門對公平、公正原則的堅持,也反映了監管部門對經濟發展規律和市場需求的深刻理解。在實踐中,不同的房地産企業由于自身情況和市場環境的差異,融資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做法,不僅會限制一部分企業的融資需求,還可能會引發市場的恐慌和不穩定。因此,監管部門需要更加精細化和科學化的監管方式,根據不同金融機構的實際情況和投融資功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的政策措施。

最後,本次監管工作座談會明确,大力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這與部分金融機構過去擅長的業務相符,如在基礎設施和房地産領域,信托公司有豐富的業務實踐和風險處置經驗。因此,信托公司可以發揮其特有的先發優勢,利用各種融資、投資功能以及特有的法律制度安排,為“三大工程”建設作出貢獻,同時也能為信托機構下一步轉型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中國銀行保險報》:保險業具有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基于當前的經濟和行業情況,保險業應重點在哪些領域進一步發力?

劉雲龍:從保險業自身的獨有作用看,應在提升保險對經濟社會風險減量服務作用上進一步發力。保險作為市場化的風險管理和保障機制,可以運用風險減量服務手段,成為政府公共安全治理和應急管理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工具。人保集團把風險減量服務上升到集團戰略層面,提出構建“保險+風險減量服務+科技”新商業模式,加快探索實踐新技術新模式。

過往大家認知中的保險,好像是出了事才賠;但實際上,保險的功能作用不僅體現在事後理賠,更體現在事前預防、風險減量服務上。

魏麗:基于當前的經濟和行業情況,保險有很多可以進一步發力的領域。具體來看,第一,保險可以穩定居民預期、刺激當期消費。不同于短期刺激消費的手段,保險是一種刺激消費的長效機制。這是因為保險通過轉移生老病死的風險,穩定人們未來的預期,減少人們為未來不确定性進行的大量資金儲備,将更多當期結餘資金用于消費。

第二,保險可為經濟發展中的各類風險提供保障,幫助社會及時恢複生産。一方面,建立基于保險制度建設的國家風險管理體系,可有效減輕因各類“天災人禍”造成的重大損失,有助于緩解财政壓力,提升财政預算的可執行性,并促進财政收支平衡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這也有利于提升全民風險保障意識,減輕政府的“不能承受之重”。

第三,保險是現代化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抓手。比如,責任險對于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關系管理作用明顯。随着機動車三者險、醫責險等責任險的發展,交通事故糾紛率、醫患矛盾發生率有了顯著下降。

第四,保險有助于強化社會信用關系管理。保險可以為資方、貸方增信,促進了資金的融通,實現資金高效的跨時空配置。

第五,保險有助于提升社會福利水平。目前,我國人口基數大,社保呈現“廣覆蓋、低保障”特征,醫保基金、養老基金的缺口問題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商業保險更應挺身而出,補上民生保障的短闆。近年來的普惠型保險發展火熱,恰恰折射出存在着十分需要保障的一類人群。這部分人群的保障怎麼辦?這是保險業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發展中國特色普惠型保險的動力。

管這“五大監管”的?

宗良: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這實際上是提出了與我國未來建設現代化強國相适應的金融體系要求。與之伴随,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全面加強金融監管”的監管體系要求,從監管層面看,旨在通過推動中國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來促進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個更大的目标。這是時代賦予金融工作者的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早期,相較于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等,我們在監管方向上關注“機構監管”更多一些。現在的提法是結合國際監管思路并根據當前中國實際、中國金融市場特色等提出的更有針對性的監管方向。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還要注意預防與處置兩方面的結合。目前,整個監管體系在重視預防、預警的同時,搭建了比較完善的風險處置體系,明确了一旦出現風險如何進行有效處置。其中,包括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怎麼處置、房地産相關風險怎麼處理,都明确給出了比較妥善、具體的解決舉措。因此,從整體上來看,這樣一個既兼顧國際監管規則标準,又比較好地結合了中國實際,從而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管架構體系,有助于幫助我國守住風險底線,推動金融支持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董希淼: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剛剛結束之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召開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專題研讨班暨監管工作座談會,研究貫徹落實措施,推動“五大監管”在系統全面落實,十分及時和重要,将指導銀行業和保險業進一步學習好、落實好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有助于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我國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是機構監管,如在“一行三會”時代是按照銀行、證券、保險三種不同的機構類型來實施監管。這種監管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容易造成監管空白、監管标準不統一等,導緻監管套利等問題出現。實施功能監管能夠彌補機構監管的不足,功能監管是以金融産品的性質和基本功能來設計監管要求。因此,與機構監管模式相比,功能監管根據産品實質的不同來實施監管要求,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讓監管标準更加統一,提高監管的公平性,減少套利行為。實施資管新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功能監管的一種體現。

從國際金融監管改革趨勢看,行為監管日益受到重視與加強。行為監管與審慎監管相對應,更強調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檢查、處罰,保護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一些國家還專門成立行為監管機構,如英國設立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

近年來,穿透式監管也是強調比較多的。穿透式監管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産品穿透,第二是投資穿透,第三是股權穿透。一些資管産品層層嵌套,需要穿透其底層資産和投資結構;一些機構股東存在虛假出資、違規代持等問題,需要進行股權穿透,穿透式監管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持續監管,一方面要保持監管政策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要保持監管行為的連續性,減少“朝令夕改”現象,給市場和機構明确的預期,持續提高監管質效。

2023年3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強化“五大監管”;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全面強化“五大監管”,可見“五大監管”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此次座談會特别強調,确保金融監管無死角、無盲區、無例外。但要注意的是,在強調金融監管全覆蓋的同時,還應減少監管重疊和監管交叉。從橫向來看,要盡量避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與人民銀行、證監會工作之間的重疊,減少對金融機構和金融行為的多頭、重複監管。從縱向來說,要加強“央地協同”,提高地方金融監管效能。随着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如何促進中央金融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在金融監管、風險處置等方面的協同,進而減少監管重疊和交叉,形成央地監管合力,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和探索。

《中國銀行保險報》:全面落實“五大監管”要求,要着力提高監管的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和協同性,在您看來,這給監管能力建設帶來了哪些新的挑戰?

婁飛鵬: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這意味着,金融監管不僅要依法把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還要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對監管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戰。

首先,要求金融監管要前瞻研判。金融監管需要對金融發展、金融服務經濟社會、金融風險等有前瞻性研判,盡早準确判斷未來發展趨勢,走在金融創新的前沿領域,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進行引導,支持其規範發展,讓金融自身良性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對于風險見微知著,不斷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其次,要求金融監管有精準識别。金融消費者對金融活動的需求相對更加多元化,需要金融機構更多地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加大金融服務、金融機構之間聯系的同時,也增加了金融風險鍊式傳導的可能性。如何精準有效識别風險,快速穿透至金融産品底層資産,找準風險的根源,從源頭上防控風險成為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再次,要求金融監管能快速“拆彈”。金融監管面對的環境正在發生較大變化,突出表現為網絡發達、自媒體發達、風險事件易于快速大範圍傳播,對風險事件發生後快速果斷處置風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這方面看,監管需要在對風險全面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事先能夠制定完善的風險處置預案,必要時通過演練等方式,提高應急處突能力。

最後,要求金融監管要協同推進。這方面不僅要在“五大監管”之間有效協同、中央和地方有效協調,還要考慮我國金融擴大開放的需要,與國際金融監管規則做好協同。

《中國銀行保險報》:您認為還需要加強哪些能力的建設,強化相關保障,才能更有效地确保“五大監管”要求全面落實?

婁飛鵬: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水平下有不同的金融服務模式,也需要金融監管相應的調整以提升監管成效。面對數字時代的快速到來,金融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數字金融快速發展,在金融監管上不僅要關注财務指标,還要關注科技應用可能帶來的風險,強化金融監管科技能力建設,加快監管科技的全方位應用,提高金融監管的智能化、科技化水平,通過盡快提高數字化監管水平,提升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的能力。

《中國銀行保險報》:監管工作座談會指出,堅持強監管嚴監管,推動“五大監管”在系統全面落實,着力提高監管的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和協同性。請談一下您對“五大監管”的理解?

和晉予:根據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我認為要落實好“五大監管”的要求,主要應圍繞兩大問題:一方面是如何落實金融工作政治性與人民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如何統籌好發展與安全。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的金融監管工作。

首先,要以政治性和人民性為前提,樹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績觀與業績觀。近年來,少數中小金融機構過度追求短期業績目标,反而忽視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要求,進而導緻了不當的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等問題的發生。這些行為違背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原則。因此,監管部門在評價這些機構時,不能僅關注短期的業績增長,而應更加全面地評價其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行為合規性。這涉及監管部門的政績觀和金融機構的業績觀的轉變,需要進一步關注和引導。

其次,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一方面,要繼續做好日常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比如,投資者在購買金融産品時,金融機構要合規營銷,産品購買完成後,金融機構要及時做好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要滿足人民群衆的新需求,設計出更好的、更符合人民需要的金融産品。例如,現在社會對老年人群的養老需求、失能失智人群的特殊照護需求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滿足人民特定金融需求,也是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體現。

再次,要引導更多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在我國當前的金融市場中,銀行無疑是占據主導地位的金融機構。然而,如何發展直接資本市場、促進直接融資,也需要發揮更多金融機構的作用。

最後,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建議監管部門還要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可以發揮包括資管機構在内的更多金融機構的資金彙集功能,為實體經濟引入保險資金、家族信托資金等長周期資金;可以鼓勵金融機構參與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更低成本的資金支持;還可以發揮信托等制度在破産隔離、受托管理等方面的特殊優勢,大力發展資産證券化等業務,盤活更多存量資産,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循環。


中誠動态


财富

歡迎關注 誠财富微信公衆号

财富
熱線

400-650-0717
财富熱線,專業服務

産品
預約

消費者
權益